为积极落实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)》精神,遵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律,引领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,持续提升学校竞争力,发挥学校学科综合优势,培养一批学科基础坚实、发展潜力大、示范性强、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,我校于2012年7月成立常州大学精英学堂。2012年9月下旬到10月上旬,通过笔试和面试,从全校理工类学院入学新生中择优选拔50名同学,分别编入2个班(1班:化工制药材料类,2班:机械电子类),并于2012年10月15日正式上课。
为深切缅怀从常州走出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先生,弘扬“精勤不倦,自强不息,立志事业,献身祖国”华罗庚先生精神,鼓励青年学子早日成才,在省教育厅领导、常州市领导、社会贤达、特别是华罗庚先生全体家属的鼎力支持下,2012年12月18日常州大学精英学堂正式冠名为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,并举行了隆重的华罗庚学院揭牌仪式。
一、 培养目标
华罗庚学院以“汇集优秀生源、整合优质资源、创新培养模式、打造复合人才”为办学思路,以“小班教学、名师授课、教学自主、师生互动、注重实践、鼓励创新”为教学组织原则,旨在培养科学基础、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,较宽的国际化视野,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,较强的实践能力、创新精神、创业能力和领导潜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,实现人才培养由专业型向综合型显著转变。
二、 培养模式
选拔基础知识扎实、综合素质优秀、发展潜力突出的学生进入学院。
实行单独编班,四年一贯制集中管理。采取分阶段、个性化培养,前两年进行大类培养,后两年实行分专业培养,实施主辅修专业制度。
实行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。前2年,给每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,指导学生基础课程学习;后2年,给每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,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。
授课老师、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从全校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老师中选拔,并实现动态考核管理。
三、机构设置
学校成立由校长任主任的学院管理委员会,负责制定学院的教学计划及各种管理制度,决定学生的选拔、分流、增补等重大事项。
学校任命学院院长1人、副院长2人,委派工作人员数名,负责学院日常管理工作。
四、学生来源
遵循公开、公平、公正、尊重学生意愿、择优录取原则。
选拔方式:根据当年招生情况,实行推荐、初试、加试的分段选拔方式,初试主要包括数学、英语等科目,复试主要是面试、心理测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选拔。全面考评学生的学习能力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。确有特长者可适当放宽条件,并由两位以上教授实名推荐,报学院管理委员会审核。
选拔人数:2012年选拔50人,2013年开始,逐步增加招生人数。
学院学生实行分流和增补方法,保证学校最优秀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学院学习。
学院实行学年考核制,考核不合格者退出,回原录取专业学习。
五、 培养措施
利用全校资源,为学院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成长环境。
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创新中心、实践基地等校内优质教育资源对学院学生开放。优先申请各级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、创新基金项目,参加课外活动、学科竞赛、境内外交流和实践项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。
学院学生可在保证完成学院培养方案规定学习任务的前提下,自由免费选修全校所有校级以上精品课程,自由免费修读第二专业所有课程。
学院学生在借阅图书资料等辅助学习条件方面享受研究生待遇。
学院学生优先获得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资格(待学校保研资格申请后实施)。
学院学生三好生评定和优秀学生奖学金实行计划单列。